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
4 月 3 日,比亚迪宣布:自今年 3 月起已全面停止燃油车的整车生产,旗下产品线将专注于纯电与插电混动两条路线。
这一官宣背后有两组数字值得关注:一是今年 3 月,比亚迪燃油车的销量为 0 ;二是今年 3 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突破 10 万辆。
比亚迪率先停售燃油车,无疑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转向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新能源大趋势下,比亚迪按下快进键,All in 新能源汽车,也是有底气的。
今年 3 月 29 日,比亚迪发布了 2021 全年财报数据。全年实现年营收入2161.42 亿元,同比增长 38.0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54.67 亿元,同比增长 44.22%。
销量数据方面,比亚迪去年累计纯电车型销量超过 32 万辆、混动车型超过 27 万辆,全年销量接近 60 万辆。这是截至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新记录。
相比之下,特斯拉中国市场销量 48 万辆,新势力蔚小理销量加起来共计 28 万辆,其他自主车企仅 10 余万辆。
尤其是今年 2 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 87473 辆,相比起其他新能源车企环比下滑 30%到 50%的波动,比亚迪显得更加稳健,环比跌幅只有 6%,几乎持平。
在大部分人眼中,比亚迪可能不够洋气,智能化也不行,但现实情况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就是卖得好。
2021 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593745 辆,EV 纯电累积销量 320810 辆,DM 混动累计销量 272935 辆。
回过头来看,比亚迪销量的大幅增长,是比亚迪坚持「EV 纯电、DM 混动」双线并行的结果。
而要实现这个战略,就需要庞大的产品家族作为支撑。
对比亚迪而言,抓住每个细分市场是保证销量增长的关键。
比亚迪旗下拥有汉、唐、宋、秦、元五大产品家族。每个产品下还分为纯电版本和 DM 混动版本等不同型号。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有海洋系列等新家族车型、腾势品牌以及未公布的高端品牌。
2021 年,汉、唐、宋、秦、元五大王朝家族的年销量分别为 117665 辆、54204 辆、200870 辆、194220 辆、41402 辆。
汉曾 6 次单月销量破万,稳居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
作为一款成交均价超过 25 万元的高端车型,比亚迪汉是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唯一一款能与 BBA 正面竞争的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
唐主打B 级 SUV市场,全年累计销量超过 5 万辆。
随着换装封闭家族式前脸的 2022 款唐 EV 即将到来,唐或将延续单款车型月销破万的势头,稳坐中型 SUV 销量榜一位置。
主打A 级 SUV市场的宋,在 2021 年全年的销量已超过 11 万辆(含少量燃油车)。
去年 11 月,宋 PLUS DM-i 获得全国混动(PHEV)车型上险量冠军,开始向同级别合资 SUV 发起挑战。
12 月,比亚迪 2022 款宋 Pro DM-i 上市,预售首日累计订单量达到了 18116 辆。
在 DM-i 车型中,秦家族堪称爆款车型,可以说这是比亚迪 2021 年销量贡献最大的车型,共有 30% 左右销量来自秦。
从 2021 全年来看,秦家族离年销 20 万辆仅一步之遥。
元承担了征战A0 级 SUV市场的重任全年累销已超 4.1 万辆,在小型纯电 SUV 市场依然占据着领先地位。
海洋系列主打「低价」和「年轻」。海豚是比亚迪「海洋」系列的首款车型,去年 8 月份上市,12 月首次突破万辆大关。
比亚迪的产品家族涵盖了诸多细分市场,新能源车型覆盖了10-30 万元区间,可以说是目前市场上新能源产品最为丰富的品牌之一。
最新的数据显示,比亚迪的产品客单价已经突破15 万元大关。
从产品布局来看,比亚迪 2021 年销售的纯电动车型占比超过 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占比则接近 50%,几乎各占半壁江山。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三强——排名第一的特斯拉和排名第三的上汽通用五菱,均是以纯电动「一条腿」走路,而比亚迪用「纯电+插混」则是双线并进,覆盖了目前新能源市场中两大主流技术路线。
无论未来市场向左还是向右,这都让比亚迪足够的产品储备和技术积累应对。
但市场规模的造势,并没有解决比亚迪在汽车业务方面毛利率大幅下滑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1 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为 17.39%,较 2020 年下滑了 7.81%。相比之下,特斯拉从前年的 25.6% 提升到去年的 29.3%,比亚迪算是卖的越多,赚的越少。
比亚迪表示,汽车业务毛利率的下滑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以及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上升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反,特斯拉去年毛利率的上涨主要得益于换装磷酸铁锂电池、上海工厂产能的大幅释放,以及期间费用率的控制。
当然了,促使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的提升,还有一个共同原因在于规模效应。
但无论是对于电池成本的控制、产能的释放,还是市场的规模效应,比亚迪几乎是与特斯拉最为接近的。
在今年的投资者会上,王传福表示,现在增长趋势放缓,相信随着供给增加,原材料价格应该会慢慢降下来,比亚迪目前的电池体系在几年前就考虑了和社会资源的匹配性。
通过结构改变增加成包的能量密度,尽量减少使用中国被卡脖子的元素。除了锂之外,更多用中国易于获得的铁和磷。
王传福认为,未来随着大规模制造、结构优化、能量密度提升,刀片电池还有 5%-10% 的成本下降空间。
产能方面,目前在产的比亚迪工厂包括深圳、长沙、西安,年产能规模共计185 万辆。而今年将陆续对常州、合肥、抚州、郑州四大工厂进行投产使用,将年产能规模提升至260 万辆。
预计到 2023 年,比亚迪将形成 9 大整车基地,产能提升至365 万辆,达到日均一万的规模。
目前,比亚迪累计未交付订单量达到 40 万辆,并且仍在逐月增加。保守预计,比亚迪 2022 年销量为150 万辆。如果供应链向好,将冲击200 万辆的销售目标。
这意味着停产燃油车后,比亚迪将只能依靠旗下的纯电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实现这一目标。
据此推算,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上,比亚迪或将在今年重回全球第一。
如此多的畅销车型,比亚迪是怎么打造出来的?
在今年举办的电动车百人会上,王传福给出总结: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3.0等颠覆性技术,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两条腿」走路,迎来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爆发。
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和 e 平台 3.0 是比亚迪最为核心的技术,也助推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销量屡创新高。
时至今日,刀片电池已经成为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旗下纯电动车型均已完成了「配刀」的切换。而且也开始向其他车企供货。最新的传闻是小米和蔚来都将使用比亚迪的电池。
刀片电池最早是比亚迪在 2019 年提出的「超级电池」计划:将传统电芯做成更长、更薄的刀片形状,再将这些刀片状电芯拼在一起组成电池包,进而优化电池包内的空间布局,提高能量密度。
与传统电池包布局相比,刀片与刀片之间的堆叠比圆柱体更紧密,而且自身还能充当支撑梁,省去了很多支撑结构,整个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可以达到 60 % 以上。而多出来的空间利用率自然是增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里程。
除此之外,比亚迪早前的块状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方面本就有优势,之后又将这一优势转接做成刀片形状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安全性更高。
按照比亚迪的说法,从块状电池换成刀片电池,短路回路更长、表面散热面积更大的刀片电池之后,自燃的概率更低。这一结论在针刺测试环节上也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电池包的安全还体现在结构强度上。
传统电池包一般只有 4-5 根梁,而刀片电池是让每一个电芯都充当结构件,100 个电池就是 100 个梁。
而且还利用蜂窝铝板的结构原理,这 100 个电池堆上下两面粘贴两块高强度的强度版,其强度可想而知。
除了安全、高能量之外,磷酸铁锂电池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循环寿命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乘用车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包,实验室循环寿命在 3000 次左右很常态,实际运营至少也能达到 2000 次。
但刀片电池的充电循环寿命实测超 4500 次,即电池充电 4500 次后衰减低于 20 %。
简而言之,刀片电池突出的优势解决了安全与高能这一对死敌。
比亚迪新能源卖得好,还有一个核心原因是「DM-i 超级插混」。搭载 DM-i 的几款车型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获得了不错的关注度与销量,可谓是其销量密码。
2022 年,比亚迪也将进入新一轮的产品攻势。
根据规划,比亚迪将推出包括比亚迪汉 DM-i、元 PLUS、驱逐舰等多款全新车型。加之随着产能的提升,今年的销量或许还会持续上涨。
比亚迪是国内最早布局混动市场的车企之一,尤其是在插电混动市场。
2008 年 12 月,比亚迪推出了第一代 DM 混动系统,首款搭载车型为比亚迪 F3DM。
由于第一代 DM 混动系统设计理念主要以节能为技术导向,F3DM 在上市之后存在动力上限低、车价高的原因,市场反应并不理想。
2013 年,比亚迪发布的第二代 DM 混动系统,走上了另一个理念——性能。
首款搭载车型为 2014 款 比亚迪秦 DM,1.5Ti 缸内直喷发动机、加上 6 速干式和 P3 电机实现百公里加速 5.9 s,为比亚迪 DM-p 混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 年,搭载第三代 DM 混动系统的比亚迪唐 DM 宣告上市。
与第二代 DM 混动系统不同的是,第三代 DM 混动系统的升级是对电机、电控等部件的整合,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减轻了重量、体积。
2020 年 6 月,比亚迪发布了 DM 混动系统的双平台战略——DM-i & DM-p。
i 代表 intelligent,满足追求用车经济性的消费者;
p 代表 powerful,满足追求速度的消费者。
第一代 DM 混动系统的设计理念是节能省油。
比亚迪 DM-i 混动系统就是在此基础进行升级,通过增加大功率电机和大容量电池,使得发动机成为动力的辅助部件,实现多用电,少用油的效果。
比亚迪 DM-p 混动系统是在经过第二、三代的发展之后,并且在大功率电机+大容量电池两大技术保障下,找到了性能与能耗的阶段性平衡点。
至此,比亚迪超级混动的出现填充了此前这一领域的技术缺陷、解决了纯电车型不可避免的续航问题。
如果说刀片电池和 DM 混动系统助力比亚迪实现跑起来,那么 e 平台的到来则是让比亚迪实现了从关键的三电技术平台化、系统平台化和整车架构的平台化。
2018 年,比亚迪 e 平台 1.0 的推出,解决的是将电动汽车研制由一车一方案变为多车一平台,解决的是有无纯电平台的问题。
e 平台 2.0 则是将平台系统模块化,将关键模块进行集中化、深度化。
到了 2021 年,比亚迪发布的 e 平台 3.0 则是比亚迪实现用信息化思维造车、用降维的设计应用于机械平台。
在 e 平台 3.0 之前,包括像秦、汉、唐、宋等 EV、DM、DM-i 各系列爆款车型均源自于油电共用的 e 平台 2.0 之下,累计产销已超过 100 万辆车。
它的存在主要是从安全、成本、续航等方面达到燃油车的同等水平,也就是实用和经济两个方向,智能化只是小面积的附属。
而 e 平台 3.0 之后,电池配备刀片电池,从电池模块化转变到电池车身一体化,电驱从原先 2.0 的 33 两块(驱动三合一&高压三合一)改为 8 合 1 电驱总成,提升电机功率,降低能量传递损耗。
这一平台下的电池采用的是驱动电机升压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可最大行驶 150 km,配备宽温域高效热泵系统,解决了北方用户冬季续航问题。
在智能化方面,e 3.0 平台导入了智能动力、智能车控、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四大域控制器,提升算力、交互等方面效率。
e 3.0 对比亚迪有什么样的意义?
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表示:「e 3.0 平台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变革中,从上半场电动化转向下半场智能化的最关键布局,是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
比亚迪对 e 3.0 平台寄予的期待,也是比亚迪征战下半场「智能化」,实现品牌向上的底气所在。
比亚迪对汽车「智能化」怎么看?
2018 年 9 月,在比亚迪全球开发者上,王传福提到:「汽车行业有两大变革,一是电动化,二是智能化……智能汽车应该是长了腿的智能手机,是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移动空间。」
这可以看做是王传福首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智能化」的观点。
2021 年 11 月,在红杉数字科技全球领袖峰会上,王传福又提到:汽车工业的大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比亚迪也正在加速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将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这番表态的背后,比亚迪又有哪些动作?
2021 年 1 月和 11 月,比亚迪借助比亚迪港股上市公司平台完成了两次募资,共计约437 亿港元(约合 358 亿元)。
当时在公告中,比亚迪关于募资目的表述是这样的:电动化及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公司将通过技术革新实现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加速替代,并通过汽车智能化领域的软硬件布局,实现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的飞跃。
我们最先看到的一个布局是:去年 12 月,比亚迪与 Momenta 成立一家资本额1 亿元人民币的合资公司:迪派智行。
据知情人士表示,比亚迪已在这家合资公司投资 6000 万元人民币,Momenta 则投资了 4000 万元。未来,Momenta 将在比亚迪特定车型搭载 L2+自动驾驶功能。
到了去年年底,比亚迪战略投资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不出意外的话,比亚迪的下一代车型将搭载速腾的激光雷达。
今年 2 月,比亚迪选择百度作为智能驾驶供应商,后者将向比亚迪提供行泊一体的 ANP 智驾产品与人机共驾地图。最新的进展是,百度智驾团队已经进场配合比亚迪进行研发。
今年 3 月英伟达 GTC 大会上,比亚迪宣布新一代车型采用英伟达 Orin芯片,通过 Orin 芯片实现智能驾驶、泊车功能等。
除了英伟达,比亚迪同时也在与华为 MDC进行合作,据悉,比亚迪即将推出的海豹,将搭载华为 MDC。此外,比亚迪还投资了国产自动驾驶芯片商地平线。
根据规划,比亚迪从 2023 年上半年起,在部分新能源汽车上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以及相关软硬件系统,以此来实现自动驾驶和自动泊车等功能。
一系列动作之后,比亚迪最快在年内、最晚是在明年推出拥有智能驾驶能力的车型,而计划在年内推出的腾势高端 MPV则很有可能是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
在上半场的激烈角逐中,比亚迪凭借着在电池、超级混动等领域的优势已经取得初步胜利的势头。
下半场,智能化的舞台已经开幕。
冲击高端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比亚迪梦寐以求的目标。此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虽然彻底在下沉市场站稳了脚跟,但扎根下沉市场也同样给比亚迪戴上了品牌力不足的枷锁。
对于这场新能源变革之战,「智能化」无疑是比亚迪进军高端市场的绝佳机遇。
注:1.车众网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2.图片车众网引用于互联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车众网(www.careveryone.com)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