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奇瑞为改变生存困境,大刀阔斧地砍掉旗下多个品牌和车型、从此前的多品牌战略转型,聚焦单个品牌。也正因如此,奇瑞汽车终于在2014 年实现了10年来的首度盈利。而此前被奇瑞剥离的开瑞汽车,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在近日宣布,尝试从微车进军MPV市场,并希望在未来5年内,实现 30万辆的销量目标。然而,开瑞与奇瑞藕断丝连的关系,让开瑞有些尴尬,实质上,两者之间是有竞争和博弈的。
“复制”五菱模式
奇瑞2009年推出的多品牌战略不仅没能大幅提升奇瑞的销量,反而因为资源的分散等系列原因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的发展。2013年,奇瑞汽车进行了战略调整,取消瑞麒、威麟两大子品牌,并将原来的微车品牌开瑞划归至奇瑞控股旗下。
然 而,奇瑞并不愿意就此舍去被剥离的老旧资产和品牌,在奇瑞汽车原副总经理陆建辉的带领下,奇瑞汽车原旗云团队200多人在芜湖江北产业园集中区投建了新的 汽车项目——江北项目,承接被剥离的车型和资源。2014年,这一项目被正式更名为凯翼汽车,由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和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组建,成为与奇瑞汽车平行的、奇瑞控股旗下子公司之一,而此前被剥离的开瑞汽车也正式被纳入凯翼汽车的业务范畴。
作 为一个专注于微车的品牌,开瑞汽车生不逢时,在经历了2009年汽车下乡、微车市场销量爆发后,市场表现便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从数据上看,随着 2009年汽车下乡政策的推出,国内微车市场已经出现一落千丈之势,原本专注于这一市场的哈飞、昌河都因为市场的衰退而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而包括海 马等后进入者,都已经逐渐放弃这一市场,并将原有规划用作微车的基地,转型为乘用车生产基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微车销量仅为 133万辆,同比下降18%,成为细分市场上唯一负增长的车型品类。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开瑞汽车开始尝试给出答案。与凯翼汽车走智能化汽车的新思路不同,开瑞仍将专注于传统市场,不过,未来开瑞的着力点将并不局限于微车,而是目前炙手可热的MPV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MPV市场增速接近50%,比SUV市场高出10个百分点。
就在日前,开瑞汽车推出了K50这样一款MPV产品,试图实现销量翻盘。奇瑞汽车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开瑞汽车的销量仅为4万余辆,而在新车上市后,开瑞汽车希望在未来5年内,实现30万辆的销量目标。
在 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看来,开瑞从微车进军MPV市场,其实是在复制上汽通用五菱的路子。在稳居微车市场近五成市场份额的大背景下,面临市场整体需求的下滑, 五菱独辟蹊径,率先进入MPV市场,并迅速站稳脚跟,而在传统的微车领域,也不断通过安全技术的升级,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2002年,五菱的销量不 足15万辆,而到2014年,其销量已经突破180万辆。“微车市场下滑,但基盘客户升级需求很大,所以自主品牌在MPV市场确实有一定空间,而开瑞进入 这一领域在思路上也是正确的。”张志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奇瑞“藕断丝连”的尴尬
虽 然思路正确,但开瑞汽车之后的路并非是一帆风顺。张志勇认为,在他看来,将此前的资源盘活,重新进入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奇瑞应该集 中精力和优势资源,打造一个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原有的子品牌转移至奇瑞控股,只是从一只手换到另外一只手,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变化。从目前来看,包 括车型平台、研发团队、试验场地以及生产等,开瑞都全面依赖于奇瑞汽车。“现在开瑞跟奇瑞共享,就是一个平台。”开瑞汽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学用直言。
“这 种模式和定位都让开瑞汽车有些尴尬。”张志勇指出。确实,在此之前,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于2014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奇瑞新建凯翼汽车的主要 目的是想盘活资产。“做企业有一个盈亏平衡点,量的追求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只有达到规模的时候才能把很多管理费用摊销掉。”但事实上,在自主品牌整体市场 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状态下,依靠奇瑞的“输血”或者“共享”,能否让开瑞以及其所在的凯翼汽车活得更好?开瑞汽车公关部人士坦言:“虽然奇瑞与凯翼乃至开瑞 是一家,但实质上,几者之间是有竞争和博弈的。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去单纯填补奇瑞的空白市场,因为如果有空白领域,奇瑞自己也会去做。”但他也承认,在市场 的灵活度面前,凯翼汽车能否有更好的决策,可能还是要看双方的博弈。
“凯翼汽车成立到现在,看到的动作并不是特别大。”张志勇认为,目前, 包括开瑞在内的凯翼汽车,其实应该加速吸收外部力量,来为自己建立起可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研发能力。研发之外,在他看来,在目前整个奇瑞控股盈利状况都 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凯翼以及开瑞汽车要进一步发展,在资金上是否会出现受限的情况,也还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原标题:奇瑞转型第二步:被剥离的开瑞汽车要怎么玩?
注:1.车众网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