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辆全新的沃尔沃客车上,你不会想到这辆车上有一些看上去崭新锃亮的零部件来自沃尔沃集团的再制造中心。
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区产品支持总监Alexander Pajari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这并不奇怪,很多人并不知道沃尔沃的再制造业务,也不知道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里安装着经过“再制造”流程的旧部件,因为很多情况下“它们的性能不输新件,甚至还要更好,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
“再制造”这项业务对中国市场是个新鲜事,尽管它在国外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在国内大众的印象里,“再制造”和大修、翻新似乎并无区别,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高大上的说法罢了。
对此,Pajari严肃地纠正:“‘再制造’和翻新是两回事,以沃尔沃为例,我们从设计的源头就开始考虑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并在挑选旧部件时有非常严苛的标准,清洗、翻新的技术也都很前沿。”他特别强调,再制造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化制造流程,必须实现量产;而翻新,更侧重于对某一个部件进行个别处理,不需要实现工业化量产。
瞄准千亿市场
什么是“再制造”?它和普通翻新有何不同?
简单地说,零部件再制造就是对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初步探伤和性能分析后,通过一系列技术使其恢复使用的一种手段。再制造件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经过“再制造”的旧部件不仅要看上去和新件一样,并且性能和使用寿命都要接近甚至超过原品。
“再制造”在国外市场并不是新兴事物。来自前瞻网的数据称,再制造业在欧美国家发展已有50多年历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全球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美元。仅去年一年,美国再制造业规模就达1000亿美元,有近7.5万家再制造企业,从业人数约50万人。
而之所以迟迟未选择将再制造业务引入中国市场,国际巨头们当然自有考虑。
以沃尔沃为例,Pajari表示,该公司的决策依据是“看这个市场的容量,以及市场的潜在需求”。
“首先沃尔沃投资是基于这个市场的机器的总量。当确定投资之后,我们也会确定在这个市场上回收的旧件是否能满足我们再制造业务的开展。我们希望业务能有一个很好的循环。”
现在看来,中国市场已经能够达到这一标准。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80%的在役机械超过保证期,役龄10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超过300万台,废旧汽车约500万辆。有业内人士估算,即便仅将其中的10%进行再制造,产值规模都将超过千亿元,潜力巨大。
2005年,工程机械巨头企业卡特彼勒率先在上海临港成立了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目前的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相对于该公司2012年40亿美元的全球再制造业务销售收入,中国区的收入仅仅是九牛一毛,但卡特彼勒显然更看重中国市场再制造业务的成长性。
2013年底,沃尔沃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再制造中心。目前该集团在全球有8家再制造工厂,2011 年生产的再制造产品数量超过120万件。
Pajari说,再制造业务在整个沃尔沃集团中的战略地位极具重要性,“我们有信心,中国的再制造业务将推动沃尔沃建筑设备全球业务的增长”。
严格管控流程
虽然再制造业务的增长空间看上去十分诱人,但它的技术难度却是超乎想象。正如Pajari所言,再制造并不只是对旧件回收利用这一个环节,“它始于零部件设计期,并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他介绍,近70年的再制造经验让沃尔沃已经可以做到,在起始的设计阶段就为末端的再制造业务作准备。
“很多旧件的修复是通过在原始的材料上添加一个新的镀层,但我们从设计阶段已经考虑到这个原因,因此不需要在原始材料上面添加或者减少。举个例子,设计阶段我们就对公差的范围进行了一个考量,在部件发生磨损后进行再制造时,去掉了这个磨损量的零部件仍然在合理的技术标准范围内。”
而在旧件回收之后,沃尔沃还有拆解、清洗、检查、机器加工修复、装配和测试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实现,其中每一项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
例如,在判断一个结构件是否可以进入再制造环节时,沃尔沃会对其进行测量,根据公差极限、最高和最低的极限值来判断该旧件的磨损状况,最终确定它是否可以被继续使用。而“拆解”这一环节也并非简单的逆向组装,沃尔沃内部有一个非常详细的操作指南,操作人员也需要测量旧件的尺寸,判断其是否满足尺寸规范和公差要求,在全部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再制造的下一个工艺流程。
沃尔沃为其再制造部件均提供一年的质量保证期,因为“我们对自己整个的操作流程、检测流程以及生产流程都有足够的自信”。
“普通修理并没有流程控制和技术控制,而沃尔沃的再制造却是把所有的部件全部解体、对每一项进行检查,因此对部件本身的了解非常深入。”
正因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再制造件不仅价格相对于新件便宜、交付速度更快,风险也相对较小。
现在看来,“万事俱备”的沃尔沃或许只欠一场东风,那就是中国市场的认可,而后者正是这个再制造刚刚起步的新兴市场最大的难题。
Pajari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再制造”对中国市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客户和经销商们对再制造的了解程度都还需要时间来提升。“但从我们目前的生产状况来讲,代理商对再制造部件的订购量正在逐步增加、市场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