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车众资讯 > 厂家动态 > > 正文

车界反垄断进行时

  • 时间:2014-08-07 08:50
  • 来源:时代周报
  • 作者:谭力峰

汽车界的反垄断风暴正在快速发酵。

8月1日,工商总局的一纸公文将这一场始于7月的反垄断行动推向高潮。在这一份名为《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将从10月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

在相关新政陆续出台的同时,对跨国车企的反垄断调查亦在步步推进。

在反垄断大潮的倒逼下,多家跨国车企快速做出回应。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深入,未来或将有更多品牌会相继作出调整,在这其中甚至会涉及合资和本土品牌。而这场战役能否打破汽车整车、配件以及售后市场现有的价格模式,让人关注。

新政密集出台 豪车厂商在华现“降价潮”

8月4日,奔驰上海办公室遭到发改委突击调查,成为反垄断调查开展以来的一个明确风向标。

而就在前一天,奔驰还再度主动下调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以进一步回应反垄断调查。只是,这种“主动下调”并没有为其在这一场反垄断的大潮中加分多少。

主动下调的不只奔驰一家。继奔驰、捷豹路虎、奥迪之后,8月5日,克莱斯勒中国宣布调整部分产品及零配件价格。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调查进入深水区,下调价格仅仅是一个开始。

豪车掀起“降价潮”

继7月宣布下调售后保养价格后,奔驰于8月3日再度主动调整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该政策将在9月1日正式实施。这也是在捷豹路虎和奥迪相继下调整车价格以及核心零配件价格后,又一跨国车企明确回应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的举动。

“通过此次调整,部分维修配件价格平均下调15%, 进一步降低了客户使用车辆的成本。”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售后服务执行副总裁南迪表示。

据了解,此次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调整将涵盖梅赛德斯-奔驰全系车型,范围包括超过1万个配件。其中,挡风玻璃降价29%,转向助力泵降价24%,散热器价格下降16%。

而就在几天前,7月26日,一汽-大众奥迪亦宣布将于8月1日起主动下调国产车型的原装备件价格,调整后“零部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 (以下简称“零整比”)也随之降低,而进口车型不在本次调价范围内。以国产奥迪A6L为例,该车型的“零整比”将从411%降至291%,用户在使用和维 修中付出的费用也将相应减少。

根据公告中描述,奥迪A6L TFSI 舒适型的2.0升TFSI发动机价格下降22%,multitronic无级/手动一体式变速器降价38%,车身总成降价16%,ABS单元降价25%。同时一汽-大众奥迪还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完善原装备件价格体系。

“我们店这边目前还没收到相关的文件,有关售后调整的具体信息我们还无法告知。”8月1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上海一家一汽-大众奥迪4S店,该店的经理表示。

同样于8月1日开始下调价格的还有率先在华宣布降价的捷豹路虎。7月25日,捷豹路虎宣布从8月1日起,“路虎揽胜加长版5.0 V8”、“路虎揽胜运动版5.0 V8”,以及“捷豹F-TYPE敞篷版”全系车型的厂商指导价平均下调20万元人民币,成为首家主动降低汽车售价以回应反垄断执法部门调查的车企。

而最新对反垄断调查作出积极回应的克莱斯勒中国则表示,Jeep大切诺基SRT8下调6.5万元,大切诺基5.7L旗舰尊悦版下调4.5万元;大灯、外后视镜、起动机等145种零配件价格将下调20%。

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多家豪车经销商询问相关车型的优惠时,已然可以感受到大多数豪车的价格已开始松动。例如北京一奥迪4S店称A8 L有30万元左右的优惠;而上海一宝马4S店的店员则表示目前5系也有着9万元左右的优惠。

“零整比”过高掣肘

在豪车厂商纷纷下调整车或售后保养价格的背后,是近年来进口车暴利及售后价格过高的现实的折射。

2013年7月,新华社“新华视点”发出一篇名为《进口汽车:市场垄断的“重灾区”?》的报道,进口车的暴利问题随即再次被带到公众的视野。据当时 媒体报道,根据排量和配置不同,宝马X6的国内报价为86万元至216万元,海外报价为39万元至54万元;奔驰S550国内报价为164万元至300万 元,海外报价为66万元至80万元。

这篇报道引发了媒体的连番追问,为何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虽然进口车的关税一直在下调,但其到消费者手上的价格却越来越高?这当中层层的利润到底是被哪一方所分成?

早在2005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当中规定进口车销售需获得厂家授权。而各汽车企 业在华设立的投资公司,即是该品牌进口车在中国的总经销商,并借此实现了对进口车资源、渠道及定价的全面垄断,同时获取丰厚的利润。

针对此现象,2011年国家就已组织相关人员力量做过调查,也在一些地方进行过尝试性执法,但收效甚微。直到今年2月19日,僵局开始被打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对外表示,正在对汽车配件纵向垄断案作外围调查。

6月初,商务部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问卷调查的通知》。据悉,多家国内车企的相关负责人被约谈,相关处罚结果或将出台,而随着捷豹路虎成为首家下调整车的豪车企业,这场反垄断行动后续或逐渐看到成效。

与此同时,与进口车整体价格高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因主机厂对零配件供应的垄断而造成的售后维修价格高昂。奔驰与奥迪对其零配件的维修价格的下调,正是回应早前国内汽车“零整比”过高的问题。

今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揭露了18种常见车型的“整车配件零整比”和“50项易损配件零整比”。

结果显示,北京奔驰一款C级W204的整车配件零整比为1273%,也就是说,这款车更换全部零配件所花的费用可以购买12辆新车。而在国外这一系数通常为300%。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按照《办法》中的规定,汽车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必须取得品牌总经销商授权,这就使得进口车生产商轻易获得了垄断渠道并任意抬高 零配件价格的权力,而国外车企不允许4S店自行采购维修配件,只能由总经销提供;不允许车型配套的零部件流通到汽配市场,消费者只能在4S店进行更换,必 然就抬高了进口车零部件价格。

今年6月30日,交通部出台《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鼓励汽车维修配件自由流通。鼓励原厂配 件生产企业向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有品牌、商标或标示的独立售后配件;鼓励授权维修企业向非授权维修企业转售、提供原厂配件;要贯彻落实国家法律 法规,保障所有的维修企业享有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汽车的权利。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些措施实行后,汽车维修配件渠道垄断将被破除,导致汽车后市场上的零配件价格将大幅度降低,同时质量也有保障。

虽然奥迪在下调了部分国产车型的配件价格后,“零整比”依然达到了291%,而奔驰新政下调的力度也未见有多大,但至少之前高企的价格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垄断如何打破?“平行进口”症结待解

不论是对进口车暴利根源的查处,还是对汽车零配件流通领域垄断的整治,这一切都是指向于目前带有先天垄断色彩的“4S店”。

“4S店”是中国汽车市场上“特有”的销售模式。尤其在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消费者对汽车售后服务需求的日益加大,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垄断缺陷亦日渐暴露。

8月1日,《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出台。这一文件的出台,被喻为是一场即将到来的汽车销售渠道的变革。因为这意味着,传统的4S店只销售单一品牌模式将被打破,即一家4S店未来或可出售多个品牌汽车。

行政放权

在《公告》中,根据工商总局公布的备案名单文件,已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登记为“××品牌汽车销售”的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可以申请变更登记为“汽车销售”。

“取消备案实际就是国家行政放权的一个表现,对于广大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因为这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与效率的提升。而更改经营范围的 表述,打破原来汽车生产企业品牌授权或经销商的垄断,不强制销售一个品牌,给汽车经营者提供法律的基础。”资深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比方说现在的庞大集团,其实已经实现了一个集团下面多个汽车品牌销售的方式了。只是说未来能否在一个经营场所里实现多个品牌的销售,还有待观 察。”张志勇表示,其实目前来看现存的单一销售模式是否存在弊端,或者未来这种多元化的销售方式又是否利大于弊,目前仍没有一个市场性的评估。可以预见的 是,这种销售形式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来说,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反而对消费者来说能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购车的效率得到提升。

“短期内,不会有多少经销商选择一店多品牌的形式,除非两种情况:一是这家店快崩溃了,二是自主抱团取暖。”汽车分析师封士明则对此表达了另一种看法。

开放平行进口成打破垄断关键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开放“平行进口”,或许更能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垄断。

平行进口汽车一般是指相对于正常进口汽车(按照《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由跨国汽车厂商授权国内总经销商、品牌经销商进口汽车),未获得 跨国汽车厂商及在华总经销商授权或许可而进口的并非针对中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原装正品汽车。平行进口商可以是汽车供应商(含进口车在华总经销商,下同)的 授权经销商,也可以是未获得汽车供应商授权的汽车销售企业。

“只有放开平行进口的话,就没有中规车与非中规车的概念了,像我们这种没有授权的经销商也可以直接向厂家去订购了。”宁波华胜亿洋汽车贸易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先生对本报记者称,“国家这边肯定不会一下子全部放开,会逐步地慢慢开放。”

“开放平行进口其实对破除垄断更有效率,因为更能使得新车售价与国外市场接近。”张志勇说道。

今年4月,一份名为《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的工作方案》出台。若该方案审批通过,消费者在自贸区内购买的非中规车,将 与4S店购买的产品享受同等售后服务。“据我所了解,目前这政策要真正落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毕竟上海那边有着那么多4S店。”蒋先生对时代周报记者透 露。

其实早在2008年,商务部就希望通过鼓励“平行进口商品”等措施抑制外资总经销商的价格垄断。然而平行进口汽车又被称为“灰色进口汽车”。一直以来,业界对此的争论声亦从未间断,关键点在于该种进口车的售后服务该如何保障。

“非中规车原来难卖的原因就是没有这个售后服务的保障,但其实从今年年初开始,保险公司已经有这个‘三包’服务了。”蒋先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据媒体报道称,国家质检总局正计划将非中规车也纳入“汽车三包”(《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范围之内,而目前这一政策正在制定之中。

然而,在《办法》没有修订的情况下,有分析称平行进口发展依然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诸多障碍,而这也应该成为质检总局制定将非中规车纳入“汽车三包” 范围政策时,需要重点权衡的因素。为此,《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始逐渐遭到舆论质疑,因其中多个条款已经开始制约汽车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实际上,像日本、韩国、欧盟、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都明确允许平行进口,并将其视为促进市场竞争、防止跨国汽车厂商垄断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多 样化选择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日本在此方面更是作出了样本示范,在平行进口汽车认证、销售、服务以及组织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保障体系。

“实际上这场反垄断对经销商的影响是不大的,因为他们的利润是固定的。”蒋先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据发改委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此次针对汽车展开的反垄断调查主要涉及价格领域,至于区域限售等方面需要在今后政策改变后逐步实施监察。”也就是说,这场反垄断风暴未来能否重整中国汽车业的秩序,仍留待后续观察。

“这些政策都不必然能够破除现阶段的垄断,因为目前的垄断主要体现在汽车生产企业对价格的控制、对零配件的采购,以及对售后服务等这些方面,未来反 垄断取得的效果还要从经销体系入手,让经销商成为市场独立经营的主体,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逐渐打破由厂商掌控价格的局面。”张志勇对时代周报记者 说。

记者观察

反垄断能否进行到底

早在2008年,《反垄断法》的出台就已被视为针对汽车产业的一次有力整改。然而在其实施了五六年以来,汽车行业里的“垄断”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消除。

在2012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年会上,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与反垄断局副局长卢延纯对《反垄断法》作出了讲解,并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发改委针对汽车 行业作了系列调查,发现整个产业链中存在很多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现象,并对典型事件进行了立案调查直至最后进行处罚。他同时指出,下一步我国要加大对 汽车产业反垄断的力度,整车销售价格、售后服务、拒绝交易(指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经营者以抬高或压低价格等行为,实质是变相拒绝交易)是三个反垄断的重 点。

去年8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人士曾对外透露,发改委正式对汽车行业启动价格反垄断调查,并要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配合调查。而几乎同一时刻,国家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也公开表示,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下一个目标会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石油、电信、汽车、银行都在调查视野之内。

而今年以来,随着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公布国内18种汽车“零整比”的调研结果,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对各大跨国车企的调查也将进入深水区。从7月起,捷豹路虎、奔驰、奥迪、克莱斯勒等车企都纷纷通过调低整车售价或零配件售后的维修价格,以对反垄断调查作出回应。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8月3日北京奔驰宣布“从9月1日起主动调整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后,隔日便再度传出消息,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小组突击查访 位于沪青平公路989号的奔驰上海办事处,多名奔驰高管被约谈,办事处内多台电脑被强行检查。在愈演愈烈的反垄断调查背后,首张罚单将“花落谁家”让人关 注。有消息称,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对克莱斯勒、湖北物价局对奥迪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相应处罚结果即将公布。

有媒体援引国家发改委相关消息人士称,在相关调查完成后,将很快出台具体处罚措施。“大概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通报,另外一种是处以企业全年营业额1%—10%的处罚。”该消息人士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对这些跨国车企进行反垄断调查尽管是一件好事,但若要真的将“反垄断”落到实处,目前国内的汽车销售方式才是亟须变革的关键。

在中国车市的井喷期,由于产品短缺,经销商拿车就等于拿钱,开一个4S店比开一个银行的盈利速度更快。自然而然,对于经销商来说,厂家说什么就是什 么。然而到了今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坐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商家与厂家之间的关系亦在发生变化。面对市场的压力,厂家要求代理商多提车,而经 销商压库则越压越严重。因此,厂家与商家的矛盾直接体现在了如何卖车这一点上,而大部分经销商都认为降价促销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于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自其诞生就一直饱受质疑。最近,又有消息说,该《办法》与现行的《反垄断法》相冲突,将会被修 改。反对《办法》的大多是汽车经销商。究其原因,《办法》束缚了太多经销商的权利,又太过于倾向汽车厂家。比如,其要求“没有得到汽车厂家授权许可证的企 业将不能在工商局注册销售汽车”。

而最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宣布称将从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对经销商来说或会是一次机会。

有观点亦认为,中国在反垄断上逐步“与国际接轨”,说明中国开始学会用法律规范市场,在市场问题上逐步完善依法办事程序。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到 了一个拐点,技术创新、产品国际化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如何保证今后汽车市场健康繁荣发展,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利益如何进行保证,将是这场反垄断风暴后人 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