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汽车业走过了颇为波澜壮阔的一年。
这是车市重回稳定增长轨道的一年。全年汽车产销规模站上了2000万辆的新台阶,增速重上两位数。但这给予市场的兴奋,并未如四年前首次突破1000万辆时那么强烈。因为中国已经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全球车企已经没有看不清中国市场机会的瞎子了。而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市场容量的再度扩大,已经不是最迫切的课题,关键是要变强。
这是各方努力化解汽车社会矛盾的关键一年。大城市限购更为迫切,已经呈现蔓延势头,空气污染难题更将汽车业锁定为元凶之一。在空前的交通和环境压力下,汽车业需要走得更为谨慎和稳当。
这是对于汽车消费保障有里程碑式进步的一年,缺陷汽车召回条例和汽车“三包”规定都先后实施。对于一个全球最大市场的消费者来说,这是迟来的安慰。
从消费者自身来说,这也是汽车消费走向理性的一年。进口车暴利的问题被拎出来反复讨论,越贵越买的钱多人傻现象得到充分反思。在改作风的实践中,公务用车也更乐意采用性价比更好的自主品牌。
这仍是车企可以捭阖纵横的一年,竞争正在走向深入。电动超跑特斯拉在全球掀起了旋风并快跑进入中国,不仅成为新能源汽车先锋,更彰显IT技术革新传统汽车业的大趋势;日系车在经历过风波之后卷土重来,已是更为理性和成熟的新模样;背负厚望的红旗宣布重出江湖,翅膀硬了的哈弗独立单飞,汽车合资仍在急速推进但已经有更丰富的姿态,兼并重组也展开了新浪潮,即使更多的仍是走马圈地。
市场持续在演进,不会以人为的年度为界限。重温下面的这十四幕并未完结的汽车业大戏,更是为窥探未来的风向。
1 公务车“急转弯”
在去年12月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明确提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成为公车改革迄今最严厉的措施,也势将改变公务车市场格局。近两年来,在政策面的推动下,自主品牌车企加速开拓公务车市场。而现在它们将面临市场的“急转弯”。
对于公车改革,全国各地已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实行车补、社会化等。此次条例提出了“社会化”的大趋势,通过鼓励公务人员出行乘坐公交、市场化的招标、车补等方式来深化公车改革,是公车改革的一大进步,将能优化资源,防止公务用车浪费。改革之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减少的采购量,会通过社会服务机构增加运营车辆来弥补,但由于资源得到优化,因此采购量会一定程度缩水。
汽车业分析师认为,现在有多少公务车没有准确的说法。即使按400万辆计算,由于规定公车八年更新,所以每年的更新量大约是50万辆,估计取消一般公务车之后,公务车采购规模可能缩减到20万辆。这个数字与每年1600万辆乘用车市场相比,仅占1%多一点,因此对市场不会有大的影响。其中,目前在公务车市场中仍占有较大份额的合资车企,受到的增量缩水影响预计将大于自主品牌。
此前,一般公务用车采购曾有不高于“1.8L,18万元”的规定,改革之后,许多车企针对公务车“双18”规定开发的车型就可能面临市场空档。车企人士因此也提出,公务车采购和使用可以帮助自主品牌更好树立品牌。希望国家及时推出配套政策,规范公务车租赁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政策,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在公务车市场,随着自主品牌汽车品质和可靠性提升,消费者也逐渐认可自主品牌,而且自主品牌价格有优势,已经逐渐可以和合资产品进行市场竞争。在实施公务用车市场化之后,车企接下来更应该研究公务员私车采购的特点,开发相应的车型。
◇点评:公务车采购向来是车企争夺的一大市场,但也长期受到地方保护等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改革之后公务用车可望真正回归市场化,对有竞争力的品牌将带来真正利好。自主品牌车企特别是国有车企,也更应该真正依据市场需求来开发产品,而不是为了在公务用车领域露一下脸,而乱了市场化发展的思路。
2 汽车限购蔓延
去年12月,天津市宣布实施汽车限购政策,从而成为继北上广之后,又一个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的大城市。这也成为汽车限购将大面积蔓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随后如果更多城市实行限购政策,预计明年汽车业增长幅度将因此再度放缓。
去年多个城市出台了关于治理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纲要和条例,其中均将机动车限购限行提上议程。实际上,只要车市再次火爆,政策调控的阴霾就会如影随形。一旦城市汽车限购政策全面展开,势必制约车市展开新一轮增长周期。这也将使2014年的汽车市场面临复杂的干扰因素。早在2013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提出,天津、深圳、杭州、石家庄、重庆、青岛、武汉等8个城市均存在实施限购的可能。限购一旦实施,将造成当地汽车销量25%左右的下降,直接减少汽车销量40万辆左右,约占全国汽车年销量比重的2%。限购也将进一步挤压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宣布实施限购小客车政策之后,自主品牌占有率下降近一半,仅维持在10%左右,远低于全国市场32%的水平。
◇点评:大城市治堵和治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而限制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成为最容易被启用的治理措施。也有观点认为,应该限制汽车使用而不是购买,因此应该大举提高燃油税,减少汽车的开动率。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汽车限购在未来几年的全面蔓延,预计将不可避免,汽车业需要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2014年车市来说,如果更多的城市限购,市场增速预计将重新回到两位数以下的低速增长轨道。
3 大众DSG召回
去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大众汽车DSG变速器存隐患问题,将这件两年来最著名的汽车质量公案推向高潮。这一事件也给了大众DSG的最后一击,终于以厂家宣布召回了结。4月,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大众旗下企业因DSG变速箱问题召回超过38万辆缺陷汽车。11月,大众又宣布因为变速器中使用的合成油问题,召回64万辆汽车。这成为缺陷汽车召回立法之后一个重大案例。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汽车召回管理至此提升至法规层面,提高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的管控。条例明文规定“对缺陷汽车产品,生产者应当依照本条例全部召回;生产者未实施召回的,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责令其召回”。条例一个备受关注的地方,就是空前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对企业违法的震慑力。如车企“未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缺陷汽车产品;隐瞒缺陷情况;经责令召回拒不召回”,将“处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这一处罚力度意味着如果涉案批量很大,车企将面临论亿元计的损失。
据国家质检总局最新披露数据,2004年以来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660多次,召回缺陷汽车1300多万辆,其中仅2013年就实施汽车召回129次,涉及到缺陷汽车376万辆,为历年来召回次数和数量之最。
◇点评:缺陷汽车召回立法之后,在类似大众DSG这样的案例中,主管部门作为裁判,应缩小责令召回的弹性空间,可以更早吹响“犯规的哨声”,才能更好维护法规的尊严,保障汽车消费者权益。在汽车社会已然形成的今天,对于升级为法规的汽车召回管理条例,以及汽车“三包”政策,理应强力推行,不留可以含糊的余地。
4 特斯拉旋风
诞生于美国硅谷的纯电动跑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2013年一季度成功实现盈利,并拉动股价持续上涨至100多美元,被誉为继苹果之后的新科技代表。特斯拉也加速进军欧洲和中国等新兴市场,成为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明星品牌。
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去年遭遇破产保护,象征着一个传统汽车业重镇的衰落。与此同时,在美国高新科技圣地硅谷,纯电动汽车先锋特斯拉(Tesla)却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被誉为汽车业的“苹果”,更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了新能源汽车概念热潮。
去年特斯拉约售出2.1万辆豪华电动跑车Model S,使之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纯电动汽车。正是这种对电动车市场坚冰的打破,使特斯拉成为受资本追逐的新科技概念。以硅谷的想象力打破汽车业陈规,用IT的理念造出拥有超强性能又极具设计魅力的电动跑车,并把产品卖给全球的明星富豪,这已成为特斯拉独创的纯电动汽车有效市场模式。按照计划,特斯拉未来3至4年内将生产一款售价3万至4万美元之间的电动汽车,向大众化市场拓展电动车产业。
去年12月,特斯拉已经宣布正式在中国启动MODELS和MODELX两款纯电动跑车的预订,订金为25万元人民币,将从2014年初开始供货。中国已被特斯拉列为一个核心的战略市场,预计需求将大于北美和欧洲。如果能够顺利打开中国市场,特斯拉今年在全球销量规模预计能超过4万辆,逐步扩大规模化。
◇点评:特斯拉选择从电动跑车的小众化市场起步,这相比从普通大众化车型起步,能够更好地打破电动汽车市场的坚冰。特斯拉选择的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被印证有成功的极大可能性,但未来进入大众化市场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进入中国市场后,特斯拉一方面将大举拓展市场空间,而对于国内的电动车产业化来说也是来了一条“鲶鱼”,可望激发国内车企的活力。从整个汽车业的发展来说,特斯拉无疑是通过IT技术革新传统汽车业的先锋,而这会是一个大趋势。
5 日系车复苏
经历过2012年钓鱼岛事件引发的市场风波之后,日系车在2013年展开复苏之旅,至年末的11月市场份额成功赶超德系。日系各大乘用车企业在加速产品投放、技术引入和产能建设,并启动以本土化为方向的重大变革。
2012年日系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跌至16.4%的低点,为德系所超越。而据中汽协最新公布的数据,2013年日系车的持续恢复增长推高了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速。11月,日系车在连续猛涨三个月后,在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恢复至19.2%,超过德系近4个百分点。当月各系别轿车销量与上月相比,德系、日系分别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0.3%、20.8%,日系品牌占有率也超过德系品牌。
日系各大车企均启动了新一轮发展战略。广汽本田2013年连续投放了全新中级车凌派、第九代雅阁等全新车型,推动销量增速由上半年的3%提升至全年的30%强势冲击40万辆以上的年度销量目标。广汽丰田旗下凯美瑞也重夺中高级轿车细分市场冠军,终结了德系主宰该细分市场的历史。在中大型SUV市场,汉兰达连续52个月夺得了月度销售冠军。这在SUV领域甚为罕见。作为产销规模最大的东风日产,去年成功站上90万辆新台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从而重返乘用车销量前五强。
值得关注的是,日系车的爆发还将因新品的导入而持续发酵。广汽本田2014年将投放四款新车型,包括推出期待已久的SUV车型。广汽丰田则启动了小型车战略,并以“作品1号”致炫成功开具。东风日产今明两年则将展开SUV攻势,从今年初的新奇骏开始逐步形成全线产品群,启辰品牌也将迅速规模化。全价值链的战略布局更将夯实日系车的市场基础。
◇点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去年的钓鱼岛风波,只是日系车积弊回调的一个引子。特别是在上一轮发展中,多数日系车企多缺乏丰富的产品线,产品更新也较为缓慢,直接导致竞争力的下降。而经历过危机之后的日系车企迅速变得成熟,启动更为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通过本土化研发来强化产品线,并实施更为良性的市场策略,这都将迅速重塑日系车的竞争力。未来,在纯电动车以及混合动力车等领域,日系车也可望占据制高点。
6 PM2.5“元凶”
频频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使PM2.5成为全民公敌。而日益庞大的汽车保有量,也被视为是催生PM2.5和雾霾天气的“元凶”。社会各界对此有激烈的争论。理性的观点认为,汽车尾气并不是导致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而汽车排放更受阻于油品升级的长期滞后。
针对空气污染现状,国务院2013年9月已发布了被公认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加快油品升级、推广节能与新能源车等作为重要防治措施。
2012年初,中汽协会曾发布对于雾霾天气的意见,认为机动车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最主要因素。根据初步测算,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形成的PM2.5约占总量的22.2%。而工业燃煤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面对雾霾天气时,不能简单地将汽车业作为“替罪羔羊”。
◇点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膨胀,因此被认为是引起PM2.5肆虐的“元凶”。但实际上,东京、纽约等世界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都超过800万辆,但城市空气质量可能并不会比北京差。这说明除了控制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后,更要严格实施汽车和油品环保标准才是根本之计。
7 哈弗品牌“单飞”
中国最畅销的SUV品牌长城哈弗,在达成累计产销量突破百万辆之后,去年宣布正式独立运营,成为继JEEP和路虎之后,全球范围内第三个专注于SUV产品的汽车品牌。通过哈弗品牌在SUV市场的迅猛发展,长城汽车已经崛起成为中国车企的新领军企业。而在国内几家自主品牌纷纷收缩多品牌战略布局的背景下,哈弗品牌水到渠成的单飞,尤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战略提供有益经验。
哈弗用了十年的时间,成长为中国车市中规模最大、市场影响力最广、品牌竞争力最强的SUV品牌,连续十年夺得SUV细分市场销量冠军,年销量超30万辆,到今年初市场保有量累计突破100万辆。与此同时,哈弗品牌已经形成了产品品种较为丰富的车系,能够支撑独立门户。独立运营将更有利于哈弗进一步拓展市场。哈弗将形成独立品牌体系架构,经销商也从长城体系脱离独立运营。长城、奇瑞和吉利的发展动向都显示,自主品牌车企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以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累积品牌溢价。
◇点评:在没有强大产品研发和牢固市场基础支撑的情况下,贸然实施多品牌战略的自主品牌车企均铩羽而归。或许在每个市场阶段都有不同的市场策略,但归根到底,品牌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太急于求成都将自食苦果,何况一大批车企仍未能真正建立良性的企业运作机制,往往不能遵循市场规律踏实发展。哈弗因此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在未来的市场淘汰赛中,长城和哈弗可望在少数幸存的品牌中。
8 汽车合资多元化
去年,东风和沃尔沃基于资本纽带的战略合作,沃尔沃国产基地最终以合资的模式获批并投产,第一个通过引进国外资本打造自主品牌的企业观致汽车正式入市,以及戴姆勒入股北汽股份等案例,均引领中外汽车合资模式的多元化。在政策面上,争议多年的“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可望破题。
2013年可望成为汽车合资走向多元化的一个起点。1月,东风和沃尔沃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商用车战略联盟,这一新合资项目实现了中方控股,并将致力于将“东风”品牌商用车推向全球市场;8月,沃尔沃汽车的国产化布局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和以往所有合资项目不同,沃尔沃是属于中国车企吉利旗下品牌,合资只是一个为政策而政策的形式;12月,酝酿多年的东风雷诺合资项目正式签约,这可能是最后一个汽车合资项目,而东风着力于和雷诺、日产建立全面合作的全球战略联盟。此外,奇瑞和以色列集团合资的观致汽车,则成为一个源自中国的国际化品牌,首款产品就同步开拓中国和欧洲市场。
◇点评:汽车合资股比限制为内资车企设置一道缓冲带,如果贸然放开将失去对合资公司的控制,中国品牌汽车也将面临外国品牌更大的冲击。但无论如何,中国汽车业进一步的开放是大势所趋,只是开放步伐的缓急轻重区别。从整体来说,跨国车企目前都急切希望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投资热情非常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放开投资限制?但从个体来说,国内大汽车集团现在已经今非昔比,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再凭借中国市场的独特地位,在对外合资合作中的话语权已经明显增 强。因此即使没有外资股比限制,他们也可望主导利益博弈,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商业智慧。
9 2000万辆
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首次突破2000万辆,并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也是中国汽车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
去年汽车业走势虽然一波三折,但整体上呈现复苏势头,产销量恢复到两位数以上增幅,开启新的增长周期。全年车市走势呈现首尾高位,中间盘整走强的轨迹。11月产销创有史以来月度产销最高记录,增速继续保持明显提高趋势,1-11月累计增速继1-10月继续保持年内第二高水平。普华永道的分析报告指出,“消费需求持续走强,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中产阶层第二次购车及西部地区消费者的首次购买的需求旺盛,将使得中国汽车行业呈现继续增长态势。其他基本经济因素,包括城市化发展、宏观经济稳步增长和价格下行趋势,也将促进汽车行业的增长。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首次站上1000万辆级别,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之后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汽车产销规模就跃升至2000万辆级别。
但与此同时,汽车出口却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一波逆潮。1-11月汽车出口89.37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7.35%。其中乘用车出口54.86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9.63%。这显示国产汽车在国际市场仍然缺乏竞争力。2000万辆规模的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和仅仅百万辆级别的汽车出口量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点评:汽车产销规模两次千万辆级别突破都有些戏剧性。2009年在实施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车市的“井喷”完全超出预期,但也形成了需求透支,以至车市大起大落,此前两年徘徊在2000万辆关口而不能突破。这说明中国车市的需求潜力仍然很大,将支撑市场继续平稳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将越来越受到交通和环境压力的约束,不可能再现“井喷”盛况。“汽车大国”已经不是梦,但要实现汽车强国以及和谐汽车社会的梦想还有待努力。
10 汽车“三包”
2013年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正式实施,国内汽车业终于有了“三包”。中国作为汽车产销大国,该政策的实施对于汽车产业以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两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汽车三包”对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的义务以及“三包”责任、争议处理等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规定对家用汽车产品的“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做了区分,规定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行驶里程6万公里,“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行驶里程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包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符合规定的退货条件、换货条件,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办理退货或换货手续。规定还明确,三包责任由销售者依法承担。销售者依照规定承担三包责任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其他经营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其他经营者追偿。国内已有63家汽车生产者、5374个车型、22956个销售网点进行了三包信息备案。汽车三包专家管理系统也已正式上线,汽车三包争议处理信息系统已经完成测试。
汽车“三包”规定的制定和实施经过一个长达近十年的博弈过程,至去年1月才正式制定公布,成为汽车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点评: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是一个进步,必将唤醒更多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随着汽车市场饱和度提高,以及汽车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剧,汽车企业本身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将成为更加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
◆2013年行业大事件
1月1日 新交规正式实施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相对于旧版,新交规无论是在新驾驶证的申领还是日常交通违章的处罚,力度均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对重点违章行为,大幅度提升了扣分分值,提高违章的成本。其中,一次性扣12分的规定,由6项增加到12项。
1月22日 强化汽车兼并重组
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对汽车产业位列第一个,要求到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贯穿整个2013年中,大型汽车集团间的兼并重组也是动作频频,东风牵手福气,北汽重组昌河,广汽布局西部等等。
3月7日 中国品牌逆袭欧洲
2013年的日内瓦车展,中国品牌再不是看客。经过几年的酝酿,观致成功亮相,引来了全球媒体以及车企的极大关注。包括华尔街日报、CNN、路透社等国际媒体都予以观致所代表的中国品牌较佳的评价。这是“中国汽车进入品质时代”的一个成功注解。
3月15日 车企质量大曝光
2013年3·15,多家车企质量问题被曝光,也让汽车召回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产品共实施召回97次,比2012年同期的54次增加了79.6%,总共涉及车辆269.4万辆,比2012年同期的135.4万辆增加了99%。在被召回车辆中,受国家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召回114.6万辆,占全部召回数量的42.5%。
7月1日 限购松绑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之后,广州严苛的限购政策开始放松,放开了2.5L以下车型的自由置换,激活了冰封许久的置换市场。不过,与广州放松相比,更多城市加入了限购行业,2013年12月,继北京、上海、广州、贵阳之后,天津也加入了限购行列。在全市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增量指标必须通过摇号或竞价方式取得。同时,天津市将在2014年3月1日起按车辆尾号限行,限行尾号与北京一致。
9月17日 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政策出炉
根据四部委发布的新一轮政策,在上一轮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包括规定采购车辆中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发放补贴资金将从地方政府发放转向中央财政拨付。并明确规定了参与推广的特大型城市的推广量不低于10000辆,其他城市或区域不低于5000辆。
10月1日 提高节能补贴门槛
根据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从10月1日起调整并实施新的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将纳入补贴范围的节能汽车门槛提高,百公里平均油耗从6.9升降低到6.3升,补贴标准仍维持3000元/辆不变。
10月1日 汽车“三包”实施
经过了13年的论证,《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正式实施,这让汽车消费环节告别了无法规保护各方权益的历史。汽车三包对家用汽车产品的“保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进行了区分,不仅消灭了消费者维权“盲点”,还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10月24日 首批车企退出黑名单发布
近日,工信部发布《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以下简称《特别公示》)公告,拟定取消包括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在内的48家车企新产品的申报资格。这也是去年工信部发布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后,首批被列入“黑名单”的汽车生产企业。
10月29日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上明确指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这也意味着,自主品牌主攻公务用车的方向不得不再度调头。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