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车众资讯 > 厂家动态 > > 正文

底特律破产

  • 时间:2013-07-22 09:17
  • 来源:V讯网
  • 作者:程远

本文发表于7月1日,时值底特律破产之前,作者程远为V讯网总编辑,他当时就预示了“底特律模式”的巨大风险及在中国的不切实际,认为中国那么多的城市公开宣称要做“中国的底特律”,反映出这些地方的浮躁,也说明他们对底特律、对汽车业的了解还限于一知半解。

在底特律破产的后夜,再来看这篇文章,相信更能引发中国的“底特律”们深思。原文标题《中国能有多少“底特律”》。


日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在一家论坛上宣称,2015年重庆将成为中国的底特律,立即引发舆论热议。

其实,在中国想做“底特律”的何止一个重庆市?更不是自今日始!中国入世以后,汽车市场连发几个“井喷”,年销量突破500万辆,一些人便觉得不可一世了,开始“张狂”起来,掰着指头数自家有多少“世界第一”。长春、广州、上海、武汉、重庆市,都曾扬言要做“中国的底特律”,一家媒体更凑热闹做了系列报道:《寻找中国的底特律》。

什么是“底特律”?底特律集中了美国全部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说起“底特律”就等于说美国汽车业,美国汽车就是底特律。它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全世界只有一个底特律,此外没有哪个国家还有“底特律”,因为都不具有“底特律”的特点:集中、专一,别无分店。

德国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直至今日也是汽车业最发达的国家,它的汽车业呈散布状,有斯图加特,有慕尼黑,有狼堡,还有中国人不熟悉的吕瑟尔斯海姆等,唯独没有“底特律”。汽车业另一个“祖师爷”意大利,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这些高档小型跑车公司不算,菲亚特一股独大,在米兰,意大利人不会去“寻找”“底特律”。汽车后起之秀日本,有大小汽车公司13家,被戏称为“乡下人”的丰田在爱知县,日产在神奈川,马自达在广岛,只有本田和三菱在东京,所以也没有“底特律。

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1000多个汽车厂,经过上百年的兼并,最后剩下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总部全部设在底特律。大凡到了底特律,出机场的路上最显眼的标志,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轮胎,上面显示着每日的汽车产量。底特律成为一个符号,一种标志,美国汽车工业的符号。

所有发达国家汽车业都走着自己的路,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韩国模式,包括汽车业发达的俄罗斯、巴西、泰国、印度等,也没有一个声言要打造自己的“底特律”。而中国不同,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底特律”情结,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少于10个城市公开宣称要做“中国的底特律”,反映出这些地方的浮躁,也说明他们对底特律、对汽车业的了解还限于一知半解。

底特律集中了美国的全部汽车产业,同时,它的经济支柱也只有单一的汽车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汽车业、底特律确实享受了这种单一、集中的好处:人才集聚、信息发达,配套方便,物流成本低。但是最近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底特律经济结构的软肋:抗风险能力差,危机到来,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昔日170多万人口的城市萎缩到70多万,到处是“鬼楼”。底特律人自己都在反思这种畸形经济结构,可中国却有那么多地方还飞蛾扑火般,争做“中国的底特律”,真是匪夷所思。

正因为底特律经济单一,所以一个底特律就能装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能够装下全部美国汽车工业。而中国的城市无不是“大而全”、“小而全”,现在从“一线城市”北上广,到县乡小镇,无不人满为患,道路堵塞。如今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达到2000万辆规模,已经形成的产能更在3000万辆左右,依照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说法,中国汽车规模将达6000万辆。如果仿效底特律的做法,哪个城市能做得了如此盛宴?

中国的汽车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作“心肝宝贝”,都在“本土”城市扎了根,即使“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兼并重组,尚且难于上青天,长安就曾因在重庆以外投资,惹得黄市长勃然大怒,遑论外迁集中?

中国没有产生底特律的土壤,无论从合理性还是可能性讲,中国都不可能出现底特律,也不应该产生底特律,想做“中国底特律”的人,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