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汽车公司是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硅谷电动车公司,由于今年一季度销售车型超过预期达到4750辆,同比增长27倍,领先价格便宜许多的雪佛兰沃蓝达(4421台)及日产聆风(3695台),特斯拉今年上半年股价飙升,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因为特斯拉电动车售价大多超过7万美金,较为昂贵,汽车业有观点认为,该企业的“暂时”成功对于旨在普及化和规模化的电动车行业和汽车行业不具实际意义,个人却以为,特斯拉的出现,恰恰是汽车业乃至制造业的曙光。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与其他纯电动车企和正在进军电动车行业的传统汽车企业相比,特斯拉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思维模式的不同。传统汽车企业总是从技术出发,解决电池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是他们一直的专研,可特斯拉第一步却是发现和创造需求。
十年前,寻找商业机会的IT人马丁-艾伯哈德发现,硅谷里行驶的普锐斯总是和路虎、奔驰、宝马停在一起,他由此判断,消费者购买环保车并不是省油,而是追求与众不同。于是,特斯拉从成立之初,就将产品定位在高端市场,客户目标锁定为那些有环保意识的高收入群体、社会名流以及明星,现在看来这一模式效果不错。
在特斯拉客户名单里,从谷歌拉里-佩奇(LarryPage)、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eBay杰夫-斯科尔(JeffSkoll)到好莱坞的布拉德-皮特、乔治-布鲁尼、施瓦辛格,俨然就是一张美国明星富豪榜。而这些明星又进一步产生示范效应,吸引了更多富人的模仿。
美国电影《蜘蛛侠》里有句经典台词,“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反映的是一个道理,环保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举措,更容易被社会上层人群接受。目前,在中国最成功的混合动力汽车是雷克萨斯,在中国销售的7、8款汽车中,已经有5款都是混合动力,由于混合动力的高成本,相比中、低端汽车,搭载了混合动力技术价格上升十万到几十万元的豪华车,更能轻松吸引市场买单。
电动车or超级跑车?
除了定位高端,特斯拉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把重心放在了产品体验。与传统企业从技术、外形、零部件、质量标准、控制成本、品牌规划、构建网络做汽车不同,特斯拉从结果入手,他们一开始就在考虑,消费者会喜欢什么样的汽车,怎样给到他们以完美体验。
普通车企将“新能源”、“高端消费者”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后,就认为已经是完美结合,剩下的就是将产品造好。特斯拉没有这样以为,它在“新能源”和“高端消费者”之间放进了一个“超级跑车”。
特斯拉的第一款车Roadster以英国莲花的Elise跑车作为开发基础,这款双门跑车不仅外形时尚,车身坚固,其零到100公里不到4秒,安全极速可达每小时297.7公里,最大扭矩可达每米400牛,最大巡航里程达394.3公里,单从汽车性能的一系列参数来看,Roadster丝毫不逊色于3.0T或4.0L级别的豪华跑车。去年上市的四门跑车Model S看起来有些许捷豹的影子,用220伏家用插座充电,85KW电池版本的ModelS可以续航480公里。
外形优雅酷炫,内在也让人耳目一新,打开特斯拉ModelS的座舱,中控台一个17英寸的超大电容触摸屏幕会让每一个坐进去的人都爱不释手。“这辆车更接近互联网思维,我用了一个月,它(的系统)已经更新两次了。”易到用车创始人周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特斯拉汽车,“我们知道产品都会有缺陷,但可以不断更新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周先生对这样一辆IT人设计出来的汽车显然非常满意。
自主开发还是全球制造?
做好了定位和体验目标后,特斯拉开始介入这个看似门槛极高、需要品牌积累的行业。它并没有从头干起,拘泥于所谓自主还是本土,而是找来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各种供应商。资料显示,特斯拉的生产活动包含了14家的公司的投入,分别来自于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瑞典、韩国等地,其中包括了横滨轮胎(YokohamaRubber)、松下电器(PanasonicCorp)、瞻博网络(JuniperNet-works)、直觉软件(IntuitInc.)、德纳公司(DanaHolding)、达索系统(DassaultSystemes)、博格华纳(BorgwarnerInc.)、伟世通(VisteonCorp)以及TEConnectivity等厂家,这些供应商涵盖了包括轮胎、锂电池、软件开发和汽车变速器供应等多项领域,而特斯拉只是制定标准、做好产品体验,然后全世界参与生产,这完全是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制造理念。
“为什么买它?”“好玩嘛。”对于特斯拉车主的回答,我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他的理由不是性能好或者够环保,在情理的是,一个产品不好玩,怎么会吸引我。“好玩”,这和当年苹果手机出来时全世界消费者的购买理由如出一辙。
事实上,特斯拉给到全球电动车行业的最大启示是,没有市场可以创造市场,没有需求可以创造需求,在高端市场赢得订单和利润,迅速建立起品牌高度,其余的所谓电池成本、配套设施、用户怀疑这些我们纠结了好多年的问题全都迎刃而解。
写下这篇文字,不是为了炒作某个神品,而是希望更多人来关注分析“特斯拉现象”,所有的行业包括汽车,都得开始从产品导向,向需求导向进化;传统式技术型企业能不能在下一个十年立于不败之地,绝不仅仅是因为有着多年的品牌积淀,先进的行业技术;怎样以互联网思维看待和改革制造业,是每一个汽车行业人员都必须开始思考的问题;未来的产业链是丰田式、大众式还是苹果、三星式,谁都无法预知,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发生变化之前,转换一下思维模式。
借那位特斯拉车主在车云会沙龙上的一句话给文章结尾,“颠覆一个行业的往往是另一个行业,它不按常理出牌,它不会有中间融合,它就是颠覆和取代。”盛世危言了一点,但值得思考,也不容等待。
本文作者吴广,为《汽车周刊》杂志总经理。本文在原文基础上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