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车众资讯 > 厂家动态 > > 正文

观致:不是苹果,是苹果皮

  • 时间:2013-07-05 09:52
  • 来源:汽车财经
  • 作者:刘杨
大家对苹果的理解不尽相同。

菲亚特CEO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希望把菲亚特打造成“汽车界的苹果”,他的理解是,苹果依靠相对一致的外形和软件,却在全世界不同文化的市场畅销。马尔乔内也想在菲亚特设计出这样的产品平台,通过规模效应,来参与全球的竞争。

观致汽车也在学习苹果,在公开的宣传中,他们同样喜欢标榜自己为“汽车界的苹果”,理由是观致采用了类似的外包和创新思维。苹果的生产制造大部分由代工企业富士康完成,观致将设计、工程外包出去,但制造工厂是自己投资建设的。

在产品正式上市销售前,去评价观致项目的成败尚早,但我们可以从它的思路和路线,来做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无论是对于观致后续发展,还是对其他企业,都有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在汽车行业,IT式的创新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

严格来说,在现阶段,苹果模式只是一种宣传手段。在这方面,观致做的不错。它以一个新品牌身份,保持了足够良好的曝光率;又以自主品牌的实质,激发起中国本土舆论的支持;同时,在国外市场,观致的造型和工程能力都来自顶尖团队,也留下不错的印象。苹果文化是观致所能想起来的,暂时稳定军心的策略。

从产品看,观致的6速干式DCT是格特拉克首次在华国产。8寸高清导航与通腾(TomTom)以及高德地图合作,也是第一次。可供对比的失败案例有两个,一是大众在大连生产的DCT变速器,二是塔塔公司在Nano车型上的创新。核心部件外包并非观致专利,Nano与霍尼韦尔合作研发涡轮增压,与博世合作三缸共轨柴油机,研发ABS以及ESP。塔塔Nano的市场表现足以让观致吸取教训。

在这方面,观致并未领会苹果模式,它在很多方面都选择新奇。但经验积累和使用成熟技术,才是苹果创新成功的原因。苹果模式首先代工,自己做品牌和设计,轻资产。这个在耐克与阿迪达斯上早就出现;其次集成创新,这也是常规招数。比如苹果的创新是APP商店,但此前iTunes的经验积累功不可没。苹果公司在推出iPod和iPhone时,无论是闪存技术还是触摸屏,都已经量产一段时间。

观致新车出来后,它直接面对的是产品可靠性的考验,但过高的品牌诉求已经脱离实际。它所提供的双离合变速器、8寸高清触摸屏幕,实际上是要靠品牌溢价来实现利润。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观致模式大获成功,中国还有哪家企业能够复制这个模式吗?它会是市场换技术的正面案例吗?观致会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什么成果?

观致模式不代表市场换技术,而是资本换技术,中国企业并非资金充裕;观致模式也很难复制,外方高管团队中大部分是萨博和捷豹路虎这种动荡企业以及退休人士。大量外包不代表能够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配套和研发能力。

如果未来10年内,观致的高管团队能够保持稳定,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反省来修正模式,如果他们随着车型上市遇到挫折或者遇到热销而纷纷去开辟新的阵地,那么这个模式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只是谈资。

事实上,可能连观致自己都没把握,这群握持高薪的老外高管会待多久?对于离职高管的解释,他们用了合同期。对于在职高管,合同期还是秘密。2010年,观致汽车首席财务总监高旭离职。观致的解释是合约期满,因为高旭只签有两年合约。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