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车众资讯 > 厂家动态 > > 正文

观致“轻车”上阵

  • 时间:2013-05-18 10:40
  •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 作者:贝拉编辑
如果你在GOOGLE上搜索观致,排在第一条的是“观致拒绝噱头”。这是观致在自我推广时,刻意强调的一个诉求(当然,在车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噱头)。

当你打开观致的官方主页,扑面而来的是这样一个疑问:“这世界还需要一家新的汽车公司吗?观致质疑传统,推动新答案。”

这个疑问也是观致造车以来所真实遭受到的质疑,有人说他是噱头,也有人说他是创新的颠覆者,甚至说他是汽车界里的苹果。在观致的车型没有面向消费者接受市场考验之前,这可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第一财经周刊》最近对观致的商业模式及人才团队进行了解读,也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车云摘录原文干货如下:


在汽车业创建新品牌绝非易事,过去几年汽车业成功诞生的新品牌都是来自于电动车领域。尽管观致以设计为核心,将研发和工程环节尽可能外包的模式在从前来说看似行不通,但汽车业的大环境变化,给它提供了诞生的土壤。

这包括整车模块化生产方式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越来越集成化,代工生产方式让少数零部件供应商具备完整的开发能力,产能充沛甚至过剩使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生变化,工程师和设计人才的全球流动,以及面对互联网技术与汽车的结合,老牌汽车公司并不比新兴汽车公司更有优势。

如果来到10年前,观致这种运作模式的汽车品牌能够诞生吗?“不会。”面对这个问题,观致汽车董事长郭谦回答的很干脆,“因为那时观致不可能聚集到如此多的汽车行业优秀人才,也无法实现这么多的技术外包。”而这是一家中国汽车公司直接进入高档车市场的唯一可行办法。

观致的“轻”模式

“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在中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对价格产生影响,中国品牌似乎还从未如此雄心勃勃”。《法兰克福汇报》曾如此评价观致。观致在开发车型前就决定了产品要同时面向中国和欧洲市场销售,这就意味着观致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从一个中国品牌慢慢发展到国际品牌。

“用一个比喻,观致是以人工方式诞生的,就像是试管婴儿一样”,J.D.Power亚太区副总裁梅松林说,“观致要拿最好的东西过来,那只能是资源整合”。

观致最初也思考了其他模式,例如购买成熟的汽车品牌,他们也去考察了一些待收购的公司,比如沃尔沃和萨博,但“总觉得不是观致想要做的事情”,最终才决定整合国际人才和资源,从零开始。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模式创新”,郭谦说,“如果你有无限的资源,当然就比较容易,你也不用尝试什么新模式,而且没有风险。企业模式的创新,一个是资源不够,第二个是既有模式做不到。”观致属于前者。

汽车行业的融合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增长,让一些欧洲的优秀汽车人才愿意来中国做一些尝试,观致需要这批人才。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也释放了更多的专业人才,从设计到工程技术,除了梦想,更现实一点的就是“掘金”。“西方造车经验和技术的载体是那些人,我们的企业模式应该是尽可能地把那些人整合进来。”郭谦说。

生产能力过剩是蝴蝶效应的另一个体现,但这恰好为观致这样的新品牌提供了机会。美国曾经是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中心,但现在底特律生产制造的汽车只占到全球的12%。而观致需要的正是国际现代汽车制造业百年来形成的经验、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整车组装外包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的东西越来越多,集成化程度变高也是观致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外包的一个原因。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寻找供应商的成本,而在模块化的趋势下,现在的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做到“标准化模块、个性化定制”。

麦格纳在奥地利格拉兹的全资子公司麦格纳斯太尔(Magna Steyr)是观致的核心供应商之一。观致的造车计划始于和这个供应商从2009年以来的合作。观致让麦格纳斯太尔帮忙做整车平台的研发,这个平台要能够尽量满足之后一系列不同新车型的开发需求,至少可以涵盖轿车、跨界和SUV三种。

其实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像福特、通用这样的汽车公司就开始反省它们的商业模式,大家觉得汽车公司需要更专注,需要更轻,但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汽车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好几代的基础之上,中国反而没有这方面的历史包袱。

观致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 郭谦

海纳人才

在新模式下生产出来的观致3是观致的首款量产车。从造型设计来看,它带有浓厚的德国制造色彩,在技术应用方面也做了许多创新,比如研发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8英寸的触摸屏可以实现娱乐、导航和车联网的各种功能,还配有一个iPhone接口。

“很多汽车品牌都在讨论将来要做到怎样,我们则是一开始就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了汽车中,这是我们的优势。”观致设计总监何歌特(Gert Hildebrand)说。而根据麦格纳斯太尔的基准测试,观致3完全符合欧洲新车评价5星标准。

“我们要完全按照欧洲标准来做,否则就不要开始。”郭谦说,“同时,我们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观致确实组建了一个强大阵容。

观致副董事长石清仁(Roger Malkusson)之前担任的是北美大众汽车执行副总裁;汽车总成执行总监毛杰(Roger Malkusson)为前瑞典萨博公司整车集成总工程师;汽车工程部执行总监施可(KlausSchmidt)是前宝马整车性能与底盘总工程师;汽车项目执行总监麦逸凡(Peter Matkin)是前英国捷豹陆虎集团整车项目总工程师;而何歌特在加盟观致之前是宝马Mini设计总监。

关于怎么把这些人招募进来,郭谦对此的回答是“他们都不糊涂”。在欧洲一家猎头公司的帮助下,郭谦说服这些人的方式通常是说清楚观致想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做,之后他会反问对方“你觉得这样做可以吗”。观致为此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设计总监何歌特是个关键性人物。汽车外观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第一因素,这是最近福特雇佣市场调查公司对中国消费者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第二位是豪华感和科技感,而动力只能排到第三位。

2010年8月份,已经在观致工作的何歌特的一位朋友打电话跟他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公司,你为什么不试试呢?”那时,已经59岁的何歌特正在想退休之后要做什么。“作为一个汽车设计师,我并不想那么早退休。”

他发了简历,之后来上海参加了面试,他还精心准备了一份 PPT,“我没有告诉他们我做过什么,我告诉他们我是如何工作的。”何歌特还参观了办公室,和一些人聊了聊,最后他觉得一切都“Make sense”。4个月后,何歌特便离开了Mini,“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的薪水有多高,就签了合同”。

“你要知道,很多设计师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从一张白纸开始陪着一个汽车品牌成长。”何歌特的设计理念是“简单”和“功能”,他最终为观致车型家族设定的设计方向是“优雅”。

“观致要做的是大众车型,必须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优雅让人觉得潮流但不失稳重。”何歌特说观致的品牌价值也不是便宜,“优雅”会给人一种品质感,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观致的成功可能代表了汽车行业竞争核心的转移,从自身的工程制造、研发转向行业资源整合、外观设计、品牌营销和对消费者的研究。

最后说一下,观致的品牌口号是“创造未来的历史”——这似乎显得没什么过分的。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