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旭霞加盟点融网,说是机缘巧合,也更像是注定的结果。
作为点融网CFO兼COO的邝旭霞堪称拥有一份完美的简历。邝旭霞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 拥有经济和计算机数学双学位,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修金融学和战略管理,其曾在甲骨文、思科、美林证券以及摩根士坦利的投资银行部任职。
光鲜的工作经历让邝旭霞兼备了IT和金融领域的丰富经验。邝旭霞在谈起自己在IT和金融领域的工作经验时表示,“在投行的工作, 让我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到资本运作的巧妙, 也认识到全面的战略计划和好的内部管理对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幸认识了不少优秀和有魄力的CFO,看到他们如何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发挥自己的专长。经过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问题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风险管理的意识在整个金融行业都有所提高, 也包括我自己。中国由于暂时未经历过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绝大多数企业擅长业务开拓而忽略风险防控,所以在我在美国学到和运用过的前瞻性的风险控制对在国内开展业务也大有裨益。而在甲骨文技术部和思科新产品部门多年的经验,则使我对互联网的运作机制和核心价值有充分的理解。”
而正是这一将IT和金融的完美结合,邝旭霞加盟点融网似乎就在情理之中。对此邝旭霞也表示,这种职业背景更有利于对公司做出更好地决策建议,特别是关于如何平衡和融合金融和互联网两个不同行业的属性。点融网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本土高科技网络金融服务公司,引进了全球最大网络借贷平台LendingClub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构建了一个高效、透明、人性化易操作的网络投融资平台,作用是将出借人和借款人进行自主配对,为国内广大个人和中小企业解决最急需的贷款和融资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达到最低的审核成本,并把借贷份额进行拆分,实现自助式借贷:使具有闲置资金出借的个人与有贷款需求的个人或企业,能在线上通过点融网成功配对。
风险与机遇
互联网金融现在绝对是个时髦的词。尽管很多人并不准确清楚其内涵和定义边界是什么,但是很多人都坚信“互联网金融就是未来”,也因此不断的涌入者。
这个新兴行业虽然发展蓬勃,但是其发展环境却较为复杂,中国的网贷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放任自流状态。这就使得网贷行业鱼龙混杂,中国的网贷行业自2007年兴起,如今已发展成2000余家。国内首家成立的拍拍贷采用纯线上无抵押信用贷款模式,主要满足个人借款者的小额短期贷款需求,期限一般是6个月,金额在3万元左右。常规收费为,向借入者收取本金2%(借款期限6个月以下)或4%(6个月以上)的服务费。宜信集团是中国目前成交金额最大、员工规模最大、布点最多的线下小额信贷公司。据了解,宜信每月借贷总额超过1亿元,全国员工总数近2万。与拍拍贷不同,宜信采取的主要是线下经营模式,理财代理在线下拉到客户后再到网络平台上完成交易。
谈起网贷行业标准欠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时,邝旭霞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网贷行业现在‘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本意就是要结合两大行业的优势基因,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运行效率和创新性思维使得‘无门槛、无标准的做法引进了更多的新金融的参与和探索者,各种创新模式在自由环境中百花齐放,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接受检验。但是从传统严谨的金融角度来看,金融产品和服务应该监管架构清晰,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邝旭霞表示,对此点融网的做法是秉承专业和平衡的原则,以开放和进取的心态对待行业创新,以技术引领金融生态的变革,同时又高度自律,从法务、内控、风险把控等各个维度坚持金融行业的高标准。“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引导行业规范。点融网已经加入了小额贷款联盟,并正积极参与组建行业征信共享平台。”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点融网引入的两家合作伙伴同样引人注目,一家是美国p2p网站先驱LendingClub,另一家则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前者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P2P网站,后者则是专司处理不良资产的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正是因为如此,这让点融网从一诞生就备受关注。
点融新局
点融网成立于2012年夏天,2013年3月正式上线,至今共计促成贷款近5000万元人民币,活跃用户2000余人,平均回报率达到17%~18%,申请通过率控制在20%到30%之间,且无一笔坏账。在盈利模式方面,点融网向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者分别收取1.5%和2%的审批费,外加每月本金的2‰作为账户管理费,出资人则需缴纳每月利息收益的10%作为服务费。
邝旭霞非常看好点融网未来的发展,“公司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我们最近刚刚进行了第二轮融资,领投的投资人是国内一家着名的风投机构。到今年底我们的规模会是近160员工, 到明年底预计将有1200名员工;2014年的新增贷款额估计在15到20亿元人民币。”
在强手林立的网贷行业,点融网专业的团队是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邝旭霞坦诚,“互联网金融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存在着专业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业内有句玩笑话,叫懂金融的人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不懂金融。我们深信要把互联网金融做大做深,需要一帮对两个行业有真正透切解读的专业人士,点融网的管理团队同时具备丰富的金融和互联网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很注重本土化。我们的团队是国际视野和本地实践相结合。”实际上,从点融网的高管团队上就可窥见一斑。创始人苏海德(Soul Htite)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网络借贷公司LendingClub的共同创始人,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网络借贷平台科技和商业理念。“其他高管也是一样,比如我们的销售高管具有管理30多个门店和2000多人本地销售团队的经验。”
除了具备了拥有专业人才的团队之外,点融网从产品设计到平台搭建都有着独特之处。作为LendingClub的技术领头人,苏海德为点融网带来了一整套非常成熟、安全和可靠的P2P平台技术。秉承LendingClub的高效率精神(LendingClub现月新增贷款额为近两亿美元,但员工总数只有300人),点融网的技术平台同时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据邝旭霞介绍,点融网还在不断改善客户端,近期将会提供APP版和微信版,力求给客户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平台。
在点融网产品设计方面除了市面上主流的小微个人借款(额度从一万到十五万)以外,由于有专业的销售团队和强大的风控团队的支持,点融网特别为小微企业设计的10万元到高达200万元的信用贷款,填补市场上的一大空白,以更优惠的借款成本和更便捷的手续为广大微小企业解决最迫切的融资需求。正是由于这样契合市场的产品为点融网迅速打开了市场,在业内营造了良好的口碑。
有了良好的团队和技术以及产品,是否就能无往而不胜呢,邝旭霞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风险意识必须贯穿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为“魔鬼都藏在细节中”。“严格的风险控制管理是点融网从初建起就定下的宗旨。点融网风控的特点,若用一句话来描述,便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驱动的风险控制相结合,外加防止违约的本地措施,即:互联网技术+数据驱动的风控+本土手段。”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点融网的首席风控官王文阳在国内外金融业有风险管理和市场策略经验将18年的经验,曾领导和参与为国内各大银行过100个风险模型的开发和建立。因此邝旭霞认为和同业相比,点融网在风控模型的建立和信贷审核的执行层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专业优势。
CFO的中枢作用
现在的邝旭霞在点融网重点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CFO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公司战略定位,融资和投资者关系;二是兼任公司COO,负责公司包括内部运营,客服和人事管理等工作;三是参与公司平台产品的定位分析。
谈起这些工作,邝旭霞强调自己作为公司的CFO,首先必须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客户和公司资金的安全,公司长短期目标和财务预算的匹配,公司自身风险的监督,以及金融产品和渠道佣金的定价。其次,对于如何既能有效地控制成本,但又确保不妨碍作为初创型公司急需的快速成长,是邝旭霞每天都要考虑的课题。“在公司运营方面我需要确保每个部门和环节的无缝合作,优化流程,使点融网能够灵巧和敏捷地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客户反馈,作出必要的调整。 建立和确保公司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促进合作,强调贡献, 倡导平等。在参与产品定位分析时我需要帮助研发出能够更好地通过我们的平台,以最低的成本,为广大客户提供更有吸引力的金融,更便捷的服务产品。” 邝旭霞认为自己的角色更像一个中枢,“我个人是希望努力把各部门的目标和步伐调协一致,最终能转化成推动点融网高速成长的动力之一。”
邝旭霞的从业经历有着非常精准的逻辑关系,从这一路走来,她对CFO这个职业角色有着自己的看法,“CFO在使公司财务管理的传统地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近期全球经济衰退,对CFO而言影响也极为重大。CFO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各种紧急的资本筹措、现金流和收入的挑战,需要更为频繁更为深入的参与到公司各战略层面的决策当中,企业财务高管必须认真思考如何进行自我角色变革和转型,以便迅速找到企业新的增长战略。”
长期以来,CFO在中国企业中的定位还相对局限于传统的财务领域,对公司层面的战略、经营决策缺乏整体把握,在协调整个公司的运行方面效率低下,阻力重重。现在中国很多企业的CFO承担的职责80~90%仍旧以财务或司库的职能为主,而一些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的CFO已经更多地变成企业战略的管理者和公司价值管理的中枢,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基础,以业绩管理为核心,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并提供决策支持。
对于国内CFO的未来崛起,邝旭霞认为会在未来的10年也会从“管账”逐渐走到决策。“一个好的CFO不但需要管控成本,推动公司改革;也需要参与策略研究,对企业战略决策严格把关;她更需要内外协调和沟通,成为企业与资本市场沟通的桥梁。尤其在新的资本时代,关注股东价值、关注与投资者的关系、关注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极其关键的问题,而这也正是CFO能提供的优势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于《首席财务官》杂志社,欢迎合作媒体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非合作媒体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