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内商业银行集体导演了一波闻所未闻的“钱荒”。坊间,国内某大银行面临支付违约的谣言紧随其后。有国际评级机构故意下调中国主权评级,企图“做空”中国。再加上美联储伯南克抛出的“退出论”(逐步终止宽松货币政策),惊倒了全球股市和金市,引发国内股市出现“连锁式暴跌”,迫使汇金出重手大量增持六大金融机构A股股份,并批量购入开放式指数基金替政府稳定股市……受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境外机构和部分国内媒体旋即掀起一轮来势汹涌、对普通民众颇有惊恐效应的“中国版次贷危机”行将爆发之“大合唱”,一时间国内金融市场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这场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各银行间进行短期的相互借贷所适用的利率,通常是隔夜拆借或者1-7天内拆借)突然走高及其他多重国内外因素共同促成的所谓“金融风暴”,至上周六本已基本平息。未料想,昨天上午国内最大商业银行及全球最赚钱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网银及ATM机交易,在京沪等多个城市和省区出现暂时操作困难,虽说故障在不到两小时内排除,且工行在第一时间作了解释,但客观上又为“危机行将爆发说”提供了口实。
不可否认,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是这场多重人为因素所造成“危机”的直接导火索。但对于引发恐慌的普通民众而言,有两点并不了解:其一,每月20日左右及每年6月和12月的同一时期,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都是固定的“高走期”和拆借的“高潮期”,这涉及银行月度和半年及全年的资金运营结算考核,正常情形下,这一几乎固定的“两高”现象乃正常现象,并为监管部门所默许。问题在于今次拆借利率高得有点离谱,客观上给千方百计唱衰中国金融者提供了口实。
拆借利率逐渐高到离谱,其直接原因与今春起央行强势清理银行理财产品泛滥和警方集中打击大量存在的“理财犯罪”行径大有关系,而进入6月下旬又刚好是各银行半年结算时间点,为了在监管部门限定的监管时点,把各银行账面做得“漂亮”些,以体现整改成果尤其是整改态度,银行间的隔夜拆借才到了不计成本(利率)之地步。
众银行对中央经济政策的“乐观误读”,进一步加剧了由拆借利率失控所引发的“钱荒”,一时间连不相信“钱荒”说的头脑冷静人士也显得有点沉不住气了。从更大的宏观面分析,由于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今年前5个月的信贷并未失控,相反,5月份月度信贷指标都未能用完。如是,众银行根本不缺钱。然而,由于3月份起,工业生产出厂价格及经理人采购指数逐月下行,内需疲软,到上月底众银行普遍相信新一届政府将被迫放弃稳健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至少第一步是下调存准率,故在进入6月的前10天内,众银行争相对信贷“大放水”,以至于6月份当月信贷指标在前10天全部用完。没想到,上周三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为所动,不但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毫不动摇,而且在实际操作层面释放出继续从紧、从严的坚定决心。这一下,当幻想彻底破灭,查处和整改继续坚持“两从”,众银行才慌了神,乱了分寸。只可叹,众银行提前20天用完了放贷指标,面对监管部门严厉的“半年考核”,也就丧失了“垫资”应付考核的能力。于是,通过抬高拆借利率在银行间“互相抢钱”,成为众银行的别无选择。
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是,这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不但不缺钱,而且钱多到没有好的放贷去处。举一季度的数据,M2与GDP的比值已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这正好反衬大量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在“体外反复空转”。
所谓“空转”首推众银行打着“金融创新”之旗号大肆发售理财产品,以牺牲实体经济、背弃银行社会责任为代价赚取“超额利润”。幸好,中央政府发现问题严重反应尚算敏锐,否则,背弃实体经济这一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一味打着所谓“金融创新”逐利而不施重手遏制,目前总体运行良好的中国金融业还真有可能重蹈美式次贷危机(中式理财危机)之覆辙。
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究竟如何,我们可以结合下月中旬公布的“经济半年报”据实分析。但综合上文扼要阐述,所谓“钱荒”乃商业银行拿钱不干正事所致,中央政府宁可牺牲点速度也要坚决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央行据此拒绝向众银行“放水”施救,既是经济理性更是政治清醒,在当前实属必须之举。就此,所谓“危机”,可以看作是对国家、政府、银行、社会的一次及时警醒。
(责任编辑: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