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电影面临改朝换代,在互联网新时代,电影企业必须适应年轻观众和新的观影习惯。
2015年春节档,“综艺电影”从去年同期的小试牛刀一跃成为主力军。1月30日,2014年大热综艺节目衍生电影《奔跑吧!兄弟》;2月19日大年初一,《爸爸去哪儿2》与《爸爸的假期》两部电影同场厮杀。
其中,《奔跑吧兄弟》大电影两天票房1.7亿元,如果说去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票房奇迹还有偶然性,现在看来,多年激烈电视竞争,使得电视人比电影人更加了解观众。电视节目稍微改变上大荧幕,动了电影人奶酪,引起电影界的强烈抨击,批判其票房大卖是对“电影”二字赤裸裸的伤害,但面对“有钱赚,有人看”的场面,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该片种对电影工业的刺激。
在中国电影年轻观众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影人不应该排斥任何跨界整合产品。
传统的观影机制正在被瓦解
1.网络用户消费行为导向的票房
自2010年开始,来自网络团购的电影票就占到了全国总票房5%以上,到2013年11月底,来自各大团购网站的票房总收入已高达30亿左右,占到全国总票房的15%;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3到5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
随着网络团购的消费渠道的崛起,随之产生了网络用户消费行为导向:网友在网络购票之前,顺手一点鼠标,到类似豆瓣这样的专业影评网站查询影讯和影评;观影之后,与其他人分享观影心得等等。这些琐碎的行为导向逐渐聚集,就慢慢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网络民意为主导的观影潮流。
这种线上的观影潮流所开始强有力的影响到线下的票房收入:首先是影评直接影响网民的观影热度,随之间接影响到网络团购电影票的价格定位,最终影响到票房收入,这就是“团购蝴蝶效应”。
2.“金牌导演+豪华阵容+密集排片”规则被打破
近日,著名导演冯小刚将炮口对准了只拍几天便能收获几亿票房的综艺电影,他表示这种现象“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传统商业电影是以导演、演员和院线为主导的,靠“金牌导演+豪华阵容+密集排片”的铁三角关系维系电影圈的规则,而时下,网络观影潮流正在明目张胆且强有力的瓦解着这个看似牢靠的铁三角关系,网络草根阶级开始掌控票房收入的话语权,传统的商业导演和电影人自然难以接受这种地位的转变。
所以冯导发飙的本质核心,还是传统电影人思维固化的把自己置于传统商业领域的至尊地位,这种思维的禁锢所带来的影响,从冯导近期作品票房不稳、排期失误、口碑渐下等种种迹象里都可窥其一二。对自身过于自信不是坏事,但很可能在不按套路出牌的草根观影群体面前翻船。
3.内容产品化,电影只是IP开发的一环
“综艺电影”大热,对于传统的华语电影最大的冲击就是“明确了产品的概念”。《爸爸去哪儿》系列电影出品人龙丹妮认为,业界不必纠结于电视、电影的名称。 “在我的概念里,电影不叫电影,电视不叫电视,它们都是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有很多载体,可以在屏幕上播放,也可以在大银幕上映,甚至可以在手机屏幕观看。
作为“产品”的“综艺电影”,其生存之道就是尽量多地“榨取同名综艺节目的剩余价值”,这在电影《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的营销方面表现得尤为充分。首先在档期上,“跑男”电影版实现了与电视综艺节目的无缝衔接。
从另一个角度看,“综艺电影”只是综艺节目的工具,综艺节目的主战场是电视荧屏,电影只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因为这类电影的拍摄成本一般不算高,甚至是和节目同期拍摄。既然电影能被电视所用,对电影公司来讲,电视对电影的帮助只会更大。
“综艺大电影”缘何成功?
1.前期强势平台热播宣传
综艺衍生大电影,节目本身的热度不啻为决定性因素。去年最火的综艺真人秀节目无疑是《奔跑吧!兄弟》。连续15周节目收视率夺冠,每期超过2亿的网络点击量,累计超过120亿次的微博讨论量……在崇尚“大数据”的电影圈,这样一个优质资源搬上银幕可谓水到渠成。
2.受众重合度高,收视率票房转换率高
与2013年《爸爸去哪儿》 相比,《奔跑吧!兄弟》收视率更高。2013年《爸爸去哪儿》全媒体收视率的峰值是3.509%,而“跑男”已多次突破4.2%.
“跑男”节目与电影上映档期的无缝对接,一大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观众的关注度,也有望最大限度地实现收视率与票房的转化,相当于股市“最高点抛售”。
3.明星嘉宾对于“综艺电影”的影响力大,具票房号召力
在后李宇春和后李易峰时代,素人综艺事实上证明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包装出一个真正的明星。因为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看电视是免费的,因此,素人的个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就票房号召力而言,素人就缺乏市场价值和市场吸引力。
《奔跑吧兄弟》的制片人李亚平也毫不讳言:“在考虑将”跑男“搬上银幕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砝码,就是”演员都还是可以的,都是电影的演员。“
4.选好类型,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
综艺改编电影,选好类型很重要。2013年集结了当季《快乐男声》的《我就是我》,670万的惨淡票房收官。作为电影类型,纪录片本身就很难拿捏,天娱传媒品牌中心总经理赵晖坦言:“纪录片题材本身使得它不会像商业片一样会获得一个市场的极大追捧。”目前中国综艺纪录片还没有找准切入点,“要么故事拍得很棒,要么很有市场,两头总要靠一头。
而《奔跑吧兄弟》综艺电影的成功,源于时间上的无缝对接,节目热度、从节目到电影的预先全盘谋划,是电影版《奔跑吧!兄弟》的明显优势,其中尤以“时间”上的谋划布局,为“综艺衍生大电影”贡献了法则。
5.合家欢主题,须是孩子喜欢的节目
将真人秀照搬上银幕,正是将举家煲电视的温馨延伸到了电影院,《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这一类的电影恰好弥补了中国电影缺少“合家欢”的空白。
去年创造了傲人票房的《爸爸去哪儿》,今年春节将迎来第二弹,而另一边,由第一季的“爸爸”们联手制作的《爸爸的假期》也将同一天上映。一个是不改初衷的真人秀,一个是拥有第一季原班人马的剧情片,前者要奉上的是熟悉的真人秀模式,后者则是靠去年节目积累起人气的明星们上演的一场有故事的大冒险,两部电影同场厮杀。
结语:互联网冲击各个行业的步伐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新人辈出、新媒体竞相涌现的数据时代,传统电影制作的观念也需要变一变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原标题:传统的观影机制被瓦解 电视正在蚕食电影?
注:1.车众网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约翰)